夏日酷暑来袭,各地气温升高,该如何应对?让我们和法国《进步报》一起来看看10条妙招,助您“清凉一夏”.
1.避免屋内受太阳直射
为了使房屋内部尽可能保持凉爽,请在白天关闭百叶窗、窗帘和窗户,待晚上再将其打开通风。
2.寻找凉爽的地方
每天至少在凉快的地方呆上两到三个小时。例如,超市(通常有空调开放)、市图书馆、电影院。
3.使空气流通
使用风扇或空调使室内空气流通。若使用空调,对其进行保养和制冷温度适当很重要。理论上,除非是十分炎热的天气,否则室内温度设置不低于室外温度5度以上。
4.将身体打湿
每天数次使用喷雾器、浴巾,或是洗澡将身体打湿。
5.多饮水
即使不感觉口渴也要多喝水。避免喝酒,因为即使小酌一杯也会让人体脱水。咖啡或茶也不能代替水。喝太冷的水不会使人感觉凉爽。
6.计划外出时间
不要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出门,即每天11点至21点。
7.防晒
如果必须外出,请尽可能待在阴凉处而不是太阳下。戴上帽子,穿上轻便且宽松的衣服,涂上防晒霜来保护自己。
8.避免运动
尽量避免在天气炎热时进行运动。如果一定要运动,请选择在晚上运动并减少运动强度,缩短运动时间。尽可能在阴凉处运动,以及别忘记在运动后补充水分。
9.和亲人多交流
和家庭成员保持联系,因为独居的老年人对于炎热的天气特别敏感。
10.紧急情况
若您或您的家人突然感到不适,请拨打120求助。
天气“先雨后热” 汛灾过后防蚊格外重要
针对近期各地汛情增多的问题,疾控专家表示,汛期高温高湿,蚊子繁殖力强,能助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传播,因此,汛灾过后防蚊灭蚊工作格外重要。
据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临床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甘肃省疾控中心专家说,乙脑高发季节是7至9月份,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防蚊灭蚊和流行区人群的疫苗接种。
专家提醒,暴雨过后应修补禽畜圈,圈棚要经常灭蚊,及时清理粪便;同时清理居室周围坑洼积水和垃圾,以减少苍蝇、蚊子等滋生,家中可以使用纱窗、蚊帐、驱蚊药等减少蚊虫叮咬。
“大暑”时节: 多喝水常食粥,祛暑热待秋来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7月23日5时零分,“大暑”节气将正式登场。专家提示,此时节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公众在饮食起居上,宜多喝水常食粥,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祛除暑热待秋来。
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由此往后,天气便要慢慢向秋天过渡。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等谚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示说,此时节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
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并注意消暑,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讲究饮食卫生。